早上起来就看到了这个新闻。
据BBC报道,激发美人鱼故事的动物-儒艮,在中国面临灭绝危机。来自伦敦动物学会(ZSL)的塞缪尔-特维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说"儒艮在中国的可能消失是一个毁灭性的损失"。ZSL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审查了所有关于以前在中国发现儒艮的历史数据。他们发现,自2000年以来,科学家们没有核实过目击事件。此外,研究人员求助于公民科学,采访了居住在这些沿海地区的788名社区成员,以确定当地人最后一次看到儒艮的时间。平均而言,居民报告说他们已经23年没有见过儒艮了。只有三个人在过去五年中见过儒艮。1988年,儒艮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然而自 2008 年轻以来,已没有儒艮在中国出现的记录。科学家调查研究后认为,儒艮在中国已经功能上灭绝——这意味着“它已不再能自我维持生存”。
遗憾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儒艮“区域灭绝”就被扭曲到了这种程度。或许若干年后,网上很少有人会记得或在意70年前中国北部湾海域有成千上万只鲸鱼以外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或许中国海域有上万只儒艮动物。
早在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便引用了鲛人的传说。据传说,鲛人的油燃点极低,且一滴就可以燃烧数日。
20世纪50年代,人鱼经常出现在合浦沙田镇附近的水域。一位老渔夫曾经看到过30多条美人鱼在浅浅的滩涂上嬉戏的感人场景。过去,就在这里,他经常看到海牛出现。他们在滩涂上吃海草,吃饱了就在海边玩耍排便。退潮的时候,滩涂上经常可以发现海牛粪。但在50年代末,在破除迷信口号的误解下,渔民捕杀儒艮。
1958年至1962年,为解决食物供应问题,广西合浦县沙田公社组织了一次有针对性地围捕儒艮行动,共捕获儒艮216只。1976年,一个由复旦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来到沙田,试图捕捉一些儒艮进行研究。然而,围捕的过程与渔民猎杀儒艮的方式并无不同,一些儒艮在捕捞过程中已经死亡。最终捕获的26只儒艮中,只有3只存活,其余23只的尸体照常被切割后卖给周围的村民。
栖息环境
儒艮是一种海洋食草动物。它的栖息地与水温、洋流和以海藻为主要食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它出没在离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上,有时随潮进入河口,随落潮反馈到海里,很少游出外海。
繁殖方式
儒艮的性成熟年龄为9岁或以上,雄性在9 ~ 15岁达到性成熟。女性在10-17岁时怀上第一个孩子。在繁殖期,一只雌性儒艮被几只雄性追赶,然后交配。妊娠期约13个月,每个胎儿生一胎。新生儒艮体长1-1.5米,体重约20公斤。儒艮宝宝的哺乳期在18个月左右。两次生育间隔约3~7年。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
澳大利亚土著也许可以猎杀这些儒艮,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行。儒艮主要最主要的栖息地在澳大利亚北部沿岸,中国两广及台湾省的部分河口和沿海地区只是儒艮分布区域的北部边界,这个物种的主要活动区域还是在热带海域。
目前关于儒艮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因素,一是捕杀,二是海藻退化,导致其种群崩溃,所以BBC把中国单拎出来是要给我们中国扣帽子吗?
#外媒:儒艮在中国被宣布功能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