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种地、村民得利,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刘艳梅
白沙村探索“农业+研学”新路子,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供图/白沙村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李德尧怎么也没想到,他们村种出的“富锌”大米最高能卖到30元一斤。“以前水稻、小麦都是村民各种各的,不成规模、没有品牌,自然卖不起价。”站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的田埂上,李德尧感慨道,“现在村里土地集中经营,老百姓不仅能拿土地分红,还能就近务工挣钱。”农机手敬德海也没想到,去年入股的两台农机“资源股”分红,他拿到了3万多元。
李德尧和敬德海的故事,是近年来白沙村探索实现“集体种地、村民得利,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奋斗目标的一个缩影。这个由三个典型丘区山村合并而来的村庄,是如何发展为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117万元的“示范村”?近期,记者走进白沙村,探寻其嬗变密码。
破冰——
三村合一的“加减法”
2020年,在四川省“两项改革”背景下,原三清、海棠、白沙三个行政村合并为新的白沙村。合并之初,摆在村“两委”面前的是一道棘手的难题:三个村发展不均衡,集体资产悬殊,债务债权复杂,如何实现“1+1+1>3”的效果?
为此,新成立的白沙村党委创新思路,做起了“加减法”:先做“减法”,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理清三个村共230万元经营性资产和各类债务;再做“加法”,将村里闲置的3000亩土地集中流转,成立白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进行统一经营,并建好股份分配机制和分红机制,把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到全村3686名成员头上。
最初,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李德尧其实对流转土地持观望态度,村“两委”多次开会做工作,向村民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好处,并解释“成员股+资源股”的分红机制:除了人人有份的“成员股”,以土地、农机入股的还能按比例获得“资源股”分红。最终,全村74%的农户都将土地入股村集体。“去年,全家除了拿到4亩多土地的2600元分红外,还挣了4万多元工资,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李德尧笑着说。
通过建立债务债权化解机制、股份分配机制和“双股”分红机制,白沙村成功求取了原三村百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为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合并后的第一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0万元,实现了“开门红”。
蝶变——
“三社联动”激活一池春水
6月,夏意渐浓。在白沙村一片广袤的农田里,敬德海正娴熟地操控着旋耕机来回穿梭。“自打入股农机合作社以来,一年的作业面积比以前翻了近五倍。作业面积补贴加上农机‘资源股’分红,比自己单干强!”敬德海边擦了把汗边说。
“这些农机都是我们村的‘宝贝’。”看着田间地头的各式农机,白沙村党委书记刘定木自豪地说。2021年,白沙村成立农机租赁股份合作社,整合全镇农机参与农业生产服务,并投入190余万元购置了从耕到收的全套现代化农机设备。如今,这些“铁牛”不仅服务本村,还“走出去”为周边乡镇提供社会化服务,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农机合作社只是白沙村探索“三社联动”,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举措之一。合村后,村“两委”坚持资源围绕产业转、资源配给产业用,整合土地、资产、人力等要素,在白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下成立土地经营、农机租赁、劳务派遣3个二级股份合作社。
以“三社联动”为抓手,村里许多像李德尧一样的村民,都有了增收致富的渠道,58岁的脱贫户丁喜远就是其中一位。在加入劳务合作社成为一名农机手之前,丁喜远一度找不到奋斗的方向。“现在跟着合作社干活,一年能挣3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丁喜远说。
刘定木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带动老百姓致富,劳务合作社把村里闲置的劳动力整合起来,组织像丁喜远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参加市级部门开展的技能培训,并组建起工程、务工、技术3支队伍,统一承接周边项目。2024年,全村有397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300余万元。”
跃升——
“三产融合”绘“丰”景
集体种地,让白沙村的稻米主导产业实现“高速”发展,2024年,土地合作社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但是,只做一产“文章”,收益还是不够高,白沙村又有了新的思考:延长产业链条,走农旅融合发展路,让村民“钱袋子”更鼓更沉。
于是,在镇村共同努力下,白沙村陆续建成稻米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白沙·稻香田野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和白沙食堂。依托白沙村党群服务中心,村里还打造了占地550平方米的展销大厅。
“现在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我们能‘一条龙’完成。”白沙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希俊告诉记者,“‘白沙裕农’品牌通过SC认证后,村里大米产品附加值也得到有效提升。”今年3月,驻村工作队开始筹备电商助农,通过注册“太白鲜生”抖音号直播带货,帮助村里销售大米、石斛、红薯粉条等农副产品。
而2023年开始探索的“农业+研学”新路子,则让白沙村成功“出圈”。“今年,我们在室外体验‘春耕’‘秋收’、稻田摸鱼、柴火鸡制作等项目,室内学习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又拓展了油茶制作、糖葫芦制作、稻米古法脱壳等体验课程。”望着村委会背后新修的研学设施,刘定木高兴地说。截至目前,白沙村共接待绵阳、成都等地学生3.5万余名开展研学活动,村集体实现收入45万余元。